胤禟奏报1_清穿之强势九福晋
笔趣阁 > 清穿之强势九福晋 > 胤禟奏报1
字体:      护眼 关灯

胤禟奏报1

  我看着康熙一行人走出会馆,心里暗中着急。

  “主子今天很成功,你怎么还愁眉苦脸的?”刘总管问。

  我苦笑的说,“我没想到皇上会说话,老刘你知道皇上许诺的永不加赋,对国家意味着什么吗?国家需要银子的地方多了,对各个地方来说,他们要担负兴修水利、赈灾扶贫等责任,也非常需要钱。但康熙从地方上收走了大半钱款,又不允许他们加赋,一些地方官府连维持正常运转都很难做到。那怎么办?地方官员就会收陋规。总督、巡抚收布政使、按察使的,布政使、按察使收道员、知府的,道员、知府则将目光盯向下属县令。县令也有自己的办法,在征收田赋时额外加征“耗羡”:老百姓交粮食的同时还要交“鼠鸟耗”也就是火耗,到时从朝廷到地方,贪官遍地,遇到灾荒,老弱病残者只能等死,年轻力壮的人只能背井离乡逃荒。这次真实作孽了,我得想想以后怎么处理这个事。”

  刘总管感觉自己的主子有些神秘,这些都是朝堂上的官员想的事,他却在现在开始发愁。

  这边其其格着急上火,那边胤禟直接在阿哥所开骂。

  “那个女人他要登天了还是怎么着,弄出这么个玩意,好了,皇阿玛一激动就弄了个永不加赋,可这以后可怎么办。以后的赈灾怎么办,维修河堤怎么办,贪官污吏怎么办,让大清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治理吏治。真是混蛋,光想着为她的会馆正名,就没想过后续发生的事情吗?”

  胤俄说了句公道话,“谁也没想到,皇阿玛会说话啊,连我都以为听听看看让他开心开心就得了,谁知道他一激动就把永不加赋给提前弄出来了。你也不要怪他,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

  胤禟瘫在椅子上闭上双眼,“只能把摊丁入亩提前了,不能到最后还要回过头还要整顿吏治。我私人出银子做公示牌,希望把伤害降到最低。”

  胤俄看着胤禟,“九哥,你想过你这么的后果吗?二哥不想让你参与进来。”

  胤禟睁开眼睛,“我不会直接提摊丁入亩的事,只是把需要资料和奏折准备好。先把公示牌立起来,其他的听天由命吧。”

  第二天一大早胤禟就起来了,把昨天晚上写的奏折和条陈准备好,确保无论哪个阿哥都能照着都能办好。刚迈出阿哥所,胤俄就过来了。“走吧,九哥,你要是交给别人你不放心,好歹弟弟做过不用你再操心。”胤禟拍拍胤俄的肩膀。

  康熙坐在龙椅上对这两个只在大朝会上朝,从不按时上朝的儿子今天破例在朝堂上感到奇怪。

  今天的议题主要关于,“盛世禌丁,永不加赋”的议论。有的官员认为可以适当地降低赋税,但不可以永不加赋,有的汉臣认为这才是盛世的象征。

  康熙看他们也议不出来什么,就宣布下朝明日再议。

  胤禟和胤俄紧跟着康熙到了乾清宫。

  康熙坐在椅子上看着这俩个小尾巴。“说吧,什么事,要是没事也不会今天上朝。”

  胤禟没有说话直接把袖子里的奏折和条陈全都递给梁九功。

  康熙挑着眉毛看着儿子这么郑重其事的递上奏折。示意梁九功递给他。

  康熙打开奏折先看了看字,点点头,“小九的字有进步,已经风骨尽显。”在看内容一下被吸引住了,先不说他写的奏折的条理,只说他的官话已经窥见其功底深厚。再仔细看了看条理,又把条陈拿出来看看写的非常详细。只要有人去执行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次的奏折写的可以当范文传阅了。这个儿子在他不经意中成长到如此程度。放下条陈又把奏折拿起来看了两遍。

  康熙含笑的问胤禟,“你们这是给我这个阿玛收拾烂摊子吗?”

  胤禟和胤俄直接跪地请罪。“皇阿玛,儿子绝无此意。”

  康熙不在意的挥手,“起吧,这折子先放这吧,等朕想好了再叫你们来。”

  等两人走远,康熙在乾清宫放声大笑。“来来来,梁九功,你看看这折子。全朝文武大臣都不如小九看的入木三分。如果按照奏折实行吏治会有所缓解,还能更好的把朝庭律例传播下去。不让百姓误会朝庭。更多的是稳定民心,对民意的态度对待也是积极没有空泛的处理。好啊,好啊。宜妃给朕生了个好儿子。”心中对他把奏折直接递给他这个阿玛而不是递给太子,考虑问题十分周全。

  “暗一,查。”康熙打发梁九功出去后严肃的说。

  康熙又把折子拿起来看,自己的推敲小九写的每个条理的用意,一边等着暗一的回报。

  “主子,昨天回来后,不知九爷和十爷说了什么,暗六只知道昨夜九爷书房亮了一夜,还有在废纸娄找到的折子和条陈。”

  康熙接过皱的不成样子的条陈和奏折原稿。原以为是这次折子的废稿,结果拿来一看是摊丁入亩的奏折和条陈。

  拿着这份废折子和书案上的奏折一一对比,确实是小九所写。

  拿起新上的茶水,边看这份丢弃的折子。反复看了两遍,才坐直身子。他这个阿玛真是小看了自己的儿子,看着奏折上写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在解决丁银问题上又确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此政策实行后,丁税不再增加,州县增丁议叙的条例随之停止执行,这对广大无地少地的贫苦人丁无疑有一定好处。可各省州县丁制亦有不同,有丁从地起者,有丁从丁起者。丁从地起者其法最善,而无知愚民每每急求售地,竟地卖而丁存。至丁从人起者,凡遇编审之年,富豪大户有嘱里书隐匿不报,而小户贫民尽入版册,无地纳税,亦属不堪。一切差役,俱照丁起派,田连阡陌者坐享其逸,贫无立锥者身任其劳。既役其身,复征其税,逃亡者有所不免。一遇逃亡,非亲族赔累,则国课虚悬,现在人丁之累也。“可见,编审舞弊、贫富不均、人丁逃亡、丁银包赔、国课虚悬等等问题,都一仍其旧,没有什么改变。其次,额丁子孙多寡不同,或数十百丁承纳一丁;其故绝者,或一丁承一二十丁,其户势难完纳“。奏折上又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作为比较彻底地解决丁银问题的摊丁入地改革的一个必要步骤而出现的,它本身虽然没有解决问题,但却为以后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准备了前提和条件。在丁额不定,“丁增赋亦随之“的情况下,丁银数目要视人丁多少来决定,无法割断与人丁的关系,因此难以实行摊丁入地;即使实行了,也要定期重编,二者不可能有稳固的结合。又写了利弊,摊丁入地改革是由各省分别奏准,各自进行的,没有全国统一的实施方案,因之尽管在内容上是统一的(地丁合一,丁银摊入地亩田赋,取消丁口之征),但在具体做法上,各省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省内各府、州、县之间,不少省也不相同。从计摊范围看,有通省计摊的,也有本州县计摊的。从计摊标准看,有按田赋银一两、粮米一石、田地一亩计摊若干丁银的,也有按田赋银若干两、粮米若干石、田地若干亩计摊一丁的。不同种类的丁银(民丁银、屯丁银、灶丁银、更名丁银等)有合并摊征的,也有分别摊入各该类地亩的。种种不同做法,均按各地的丁、粮情况、因摊丁而增加负担的土地所有者的承受能力以及当地的历史传统等因素决定,即摊丁入地的实施只要求内容上的统一,至于具体办法,则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各省的做法,可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直隶、山东、陕西、甘肃、江西、湖北、云南、贵州八省,为通省计摊,计摊标准及不同种类丁银的摊法也大都全省统一;另一类是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十省,以州县为单位计摊,计摊标准和各种丁银的摊法也不统一,不仅因省而异,且省内各地互异,情况比较复杂。

  康熙皱起眉毛,他看了两遍奏折,才明白小九为什么把它扔到一旁,这份奏折应该是他先写的,后来觉得难以执行就放弃了。要问这是不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改革,他都不可以昧着良心说不是。难就难在没有办法达到统一比较复杂。可小九又作出了一个公示板,穿插在这两个改革中启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吏治清明些对以后的摊丁入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对各地官吏的检验,更对一些富户加以控制。

  康熙觉得要和自己这个有想法的儿子聊聊了。“梁九功,小九小十呢?”

  “主子,今天太子爷请各位阿哥去京城会所,说是让各位阿哥看看您这个阿玛的不易。”梁九功赶紧回道。

  〔请不要转码阅读(类似百度)会丢失内容〕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uge3.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quge3.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